29年未破的“南大案”,凶手作案手段高超,想侦破几乎不可能

更可怕的是,凶手不光把尸体切碎,还把大部分碎片煮熟了。这招太狠,煮熟之后DNA和很多生物证据都被破坏,警方想提取点有用的东西都难上加难。不过,凶手留下了她的头颅没煮,可能是故意让警方能认出是谁,也可能是想炫耀自己的“技术”。
抛尸的地点也很讲究,分布在南大周边好几个地方,像是有意绕了个圈,把线索弄得更乱。时间还选在雪后清晨,路上人少,脚印什么的也被雪盖住,警方想找目击者都找不到。
这种种细节加起来,凶手给人的感觉就是冷静得可怕,像个犯罪天才。作案过程这么复杂,还能不留一点破绽,难怪有人说这是“教科书级”的犯罪手法。
案子一发生,南京警方就成立了专案组,动用了好几百警力,下了血本要破案。他们把南大和附近区域翻了个底朝天,挨家挨户查,学校里的老师、学生,附近的居民,甚至食堂的厨师、医学院的人,能查的都查了。光是排查的人数就有好几万,可结果呢?连第一作案现场在哪儿都没找到。
警方也不是完全没线索。比如,刁爱青的室友说她失踪前几天曾在校外书店跟人说过话,警方顺着这条线查,结果啥也没查出来。还有人说抛尸点附近见过一辆三轮摩托车,看着挺可疑,可那时候没监控,目击者也说不清,最后不了了之。甚至有人怀疑凶手是南大内部的人,警方把教职工和学生又筛了一遍,还是没找到突破口。
后来,警方请来了国内顶尖的刑侦专家帮忙,可专家看了案情也直摇头,说这凶手太狡猾,留下的东西太少,想抓他比登天还难。
这么多年来,专家们根据案情拼凑出了凶手的大概特征,虽然没法直接指认谁,但也算给侦查指了个方向。他们觉得凶手可能有这几个特点:
能把尸体切得那么整齐,还知道煮熟能毁证据,这不是普通人能干的。凶手很可能学过医,或者干过屠宰、解剖之类的工作。
作案过程这么残忍,一般人早就慌了,可凶手愣是能一步步完成,还不留痕迹,心理素质绝对不是一般的强。
有人猜凶手跟刁爱青认识,可能是感情纠纷或者私人恩怨;也有人觉得他是随机作案,就是个心理变态,想满足自己的扭曲欲望。
肢解和煮尸得有个地方吧?凶手很可能独居,或者有单独的空间,不会被人打扰。
抛尸点选得那么分散,还能避开人多的地方,说明凶手对南大周边太熟了,可能是本地人或者在附近待过很久。
这些分析听着挺有道理,可惜光靠这些画像,没法锁定具体的人。
“南大碎尸案”火了以后,网上也炸开了锅,各种猜测满天飞。1998年,有个作家叫王大进写了本小说《纪念物》,用第一人称讲了个类似的案子,搞得大家以为他知道啥内幕,后来才知道是巧合。2000年代,有个网名叫“黑弥撒”的家伙发了个长篇分析,说凶手可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单身文青,还推测了一堆细节,可警方查了半天,啥也没证实。
还有个网友因为描述切割过程太详细,被警方找上门,结果证明他就是瞎猜的。这些讨论看着热闹,可对破案一点帮助都没有,反而让案子更扑朔迷离。
这案子不光是个悬案,对社会和刁爱青的家人影响也特别大。那几年,南京人提起这事都觉得害怕,尤其是南大的学生和家长,总觉得校园不安全。刁爱青的爸妈更是崩溃了,姐姐刁爱华说,家里人这些年没睡过一个好觉,老两口每次去南京问案子进展,都是失望而归。
2016年,案子20周年的时候,网上又掀起一波热议,公安部刑侦局还在微博上说“会永远追查到底”,给了大家点希望。2021年,刁爱华还起诉了南京大学,想替父母讨个说法,要了162万赔偿,可后来因为身体不好又撤诉了。2024年,电视剧《他是谁》里有个“余爱芹案”跟这案子太像,刁爱华的丈夫直接发文骂剧组,说他们拿家人的伤疤赚钱,最后剧组道了歉,这事才算平息。
这案子拖了29年还没破,不是警方不努力,而是困难实在太多:凶手没留指纹、DNA,尸块还被煮了,警方手里几乎没啥能用的物证。
1996年那会儿,监控还没普及,南大附近压根没摄像头,想靠科技抓人根本不可能。凶手计划得太周密,抛尸点分散,时间选得也好,警方想找规律都找不着。
90年代流动人口多,治安乱,排查几万人跟大海捞针似的。都快30年了,证据没了,目击者忘了,能查的早就查完了。
“南大碎尸案”到现在还是个谜,凶手用他高超的手段,把警方耍得团团转。29年过去了,刁爱青的家人还在等一个答案,全国关心这案子的人也在等。可现实是,破案的希望越来越渺茫。不过,现在科技发达了,DNA技术、监控手段都比以前强太多,也许哪天能有点新突破。希望有生之年,真相能大白,给这个悲剧画上句号,也让刁爱青的灵魂安息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